
什么是青春期
青春期一般指的是中学阶段,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在各个方面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,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,但跟生理发育速度来比就相对缓慢,如此一来,身心发展就失去了平衡,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,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,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,就很可能在日常行为、心理方面出现各种偏差,所以,有人将青春期称为“危险期”。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:以前很可爱乖巧听话的孩子,到了青春期仿佛一下子就不认识了,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,也不愿意和家长、老师交流,总跟大人较劲儿,你说东他偏要说西,凡事都要和家长拧着干,像中了魔法一样,让家长感觉播种了爱,收到的却是失望。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的心理转折期的附属现象。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后就会明白,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,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,最终会给孩子引导出一条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道路。家庭是最好的学校,如果我们顺应自然规律,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,心与心的距离就不是遥不可及了。
青春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现象
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,其身高、体重、体形及面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,这种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,而且由于诸如遗传、营养、生活条件等因素,个体青春发育期普遍存在着提前的趋势,这使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矛盾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,再加上他们心理水平有限,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,从而产生挫折感,情绪也是不断的发生变化,有时心情愉悦,有时抑郁寡欢,有时焦虑烦躁,有时怒不可遏。这种身心非平衡状态就引起种种心理问题和危机。
1、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
随着青春期的到来,孩子们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,这就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一方面由于身体外形使他们产生成人感,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心理也成熟了,因此希望重新获得一种社会评价,这种情况下,他们会有种种困惑。另一方面,由于性的发育及青春萌动期,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好感,出现异性敏感期,开始对涉及性信息的话题感兴趣,开始在异性面前表现出对自己外表的关注,这种情绪体验滋生的对性的渴望又不能公开表现,所以内心会有强烈的冲击和压抑。
2、心理上成人感与不成熟感的矛盾
这时期,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渴求,在对人、对事的态度、情绪感受及表达方式都发生了明显改变,不再希望家长把自己当小孩子对待,同时也渴望社会、学校和家长能给他们成人的信任和尊重。但由于他们思想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,使他们缺乏成人的深刻和稳定、社会经验以及面对困难的意志力。
3、拉大与父母的距离
不再喜欢跟在父母身边,更愿意和同学及朋友在一起消磨时光;开始有意疏远父母,不再把父母作为第一个敞开心扉的对象;不愿意主动和父母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,不喜欢父母进入自己的房间;非常讨厌父母的唠叨,把同龄人作为第一倾诉对象,与父母的距离比以前远了。
4、 情绪多变,难以琢磨
进入青春期后,逐渐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,内心的心理活动增多了,但不愿意表露出来,与此同时,又感到孤独寂寞,希望有人来关注和理解,如果有谈得来的同学会推心置腹,毫不保留;一会儿嘻嘻哈哈,一会儿又莫名其妙的惆怅,有时具有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特点,天不怕地不怕,有时又“前怕狼后怕虎”,一切变化无常,常常让家长摸不着头脑。
5、无知无畏的创新精神
由于好奇,他们不计后果的敢想敢做,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,不存在过多的顾虑,表现出无知无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,常常是做了才想,寻求标新立异;有时为了突出自我,甚至事事逆向思维,对他人的行为和要求采取怀疑的态度。
6、不能正确的认知自己
由于他们不能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潜力和性格,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,只是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,导致对自己的自信把握不当,甚至可能因为一次的偶然成功而沾沾自喜,或者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否认自己的能力而丧失自信心。
7、自我意识得到高度发展
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,要求与成人平等相处;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“理想的我”和“现实的我”两部分,凡事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,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,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“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里,都没有象在青少年期这样如此关心价值观问题”,而正确的价值的确立,使他们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,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。
8、特殊时期引发的现实问题
青春期一般会引发痴迷网络游戏、躁动、抑郁、早恋、自杀、学习障碍、人际交往障碍、师生关系等现实问题。
来 源:中华家庭教育网
编 辑:安永余
审 核:梁建仁
总 编:安永余
监 审:岳再强
总监审:李建斌